《河北学刊》2022年总目录
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“三大体系”建设研究
李承贵:儒学“新本体”的出场——“生生”在何种意义上可以成为儒学的本体?(1)
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究
冯颜利:坚持党的领导是百年奋斗首要经验的三重逻辑 ——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(17)
肖贵清:整体性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三个《历史决议》(25)
哲学天地
晏 辉:“生命政治”的道德哲学基础论证(34)
李春敏:论马克思空间分析的现象学之维——兼论马克思与空间现象学的对话(46)
马云志,王 寅:平台资本主义批判和重构平台社会主义——数字时代对平台经济的新运思(55)
史学纵横
·边疆治理研究·
卜宪群,袁宝龙: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、实践经验与教训(62)
张 敏:农牧政治文化交融视角下的辽代捺钵若干问题探讨(71)
吕文利:硬治理:清朝盟旗制度的运行机制及其实施效能(79)
吴四伍:清代海洋治理的地域文化与协调机制(88)
倪世光,牛姗姗:西欧封建采邑军事功能的三维审视(97)
文学评论
·文学阐释学研究·
刘彦顺:文学阐释学的对象究竟是什么?——论强制阐释的去时间化兼向张江先生请教与商榷(103)
谭好哲,徐思雨:强制阐释论:“诗哲之争”的当代回应与发展(113)
曾 军 :凡·高的“鞋”:阐释对象及其确定性问题(121)
经济学观察
解 安,侯启缘:新发展阶段下的共同富裕探析——理论内涵、指标测度及三大逻辑关系(131)
姚永玲,王佩琳:外部因素如何影响城市规模?(140)
付敏杰: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:1980—2020——新发展格局的增长史回顾与全球审视(147)
沈占波,代 亮:失范与重构:数字化时代平台型企业开放式创新风险与治理研究(161)
社会学透视
·走向共同富裕和团结的经济—社会政策·
王思斌:乡村振兴结构与以经济社会生活振兴为本的政策发展(172)
马凤芝:从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关系看社会工作的政策品性——兼论社会政策在社会工作中的走向(180)
姜海燕:中国精神健康政策的范式转换:从安全管理走向健康服务(191)
朱安新,翟学伟:家庭社会学视角下的女性生育——个体、组织关系转变与女性生育(199)
肖 辉:特色小镇建设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路径及对策(209)
学人论坛
段少君:有贷有收:华北解放区集中回收农业贷款考察(1948—1949)(217)
第 2 期 目 录
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“三大体系”建设研究
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科学体系理论建构(专题讨论·上)
张 晶: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有待突破的空间指向(1)
李昌舒,曹务龙:美学命题经典化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(6)
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究
王虎学:新时代“人民中心论”五题(14)
甄 贞:百年来党的话语体系的演变脉络及现实定位(23)
纪念毛泽东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发表80周年
小 田:抗战时代文艺人的思想革命——对浙东根据地“的笃戏”改造的考察(29)
李 惠,高 锐:毛泽东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原始口述版考察(38)
哲学天地
李祥俊:儒家人伦观的思想特质与现代转化(47)
莫伟民:竞争抑或斗争:雷蒙·阿隆工业社会阶级理论探析(57)
王洪光:理解逻辑后承多元论(69)
史学纵横
李长莉:1914年革命党人对孙中山与黄兴分裂的反应新证——宫崎滔天家藏题字幅释读(79)
袁法周:清乾嘉《汉书》研究的总成绩与检讨(92)
·水利与水治研究·
王瑞芳,范刻心:从防洪减灾到防洪治本: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江治理方略的形成(99)
田一平:从巡抚兼理河务到南北河总分治——清前期河政体制演变研究(106)
文学评论
段江丽,孟庆跃:日本早期“中国文学史”著作中的南北文学差异论(112)
杨一森,张洁洁:启蒙路途中女性形象的现代性演变——以张炜家族系列小说为例(123)
经济学观察
孔祥智,谢东东:城乡融合发展面面观:来自县域的报告(129)
江曼琦,田伟腾:中国大都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功能配置特征、趋势与发展策略研究——以京津沪为例(140)
于 恒,汪和建:集体产权、关系治理与过度嵌入——文旅资本下乡的实践与困境(151)
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
安树伟: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调整与政策完善(159)
姜 兴,张 贵:京津冀人才链与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(170)
社会学透视
胡 荣,任重远:网民媒体接触对政府信任的影响——基于中介和调节作用的研究(177)
俞国良,靳娟娟:本体安全感:心理健康研究的社会学取向(188)
李路路,贾舞阳:情感劳动视角下的服务型工作与情感耗竭(197)
于亚龙,冯小红:夺取乡村治理主导权:中共对抗日根据地乡村普通会社的改造(209)
学人论坛
姬丽君:“王者不臣”:礼制精神制约下的汉代君臣关系(216)
第 3 期 目 录
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“三大体系”建设研究
张庆利: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的文献甄别与意义阐释 (1)
吴建民:中国古代美学命题之本体、结构与应用(6)
王 永:中国古代美学命题功能的理论与方法建构(9)
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究
邹兆辰:从建党百年历史中领悟新时代历史发展动力观(16)
纪念全面抗战爆发85周年
王凤青: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统筹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理论探索(23)
胡忆红:国民政府战时粮政体制与乡村社会动员(34)
哲学天地
张一兵:马克思:从他性交往异化到劳动异化——《穆勒笔记》再研究(42)
刘 伟:“我思故我在”还是“我在故我思”?——经典人工智能的哲学隐喻及其具身现象学反思(53)
朱 琳:“《大学》非圣说”析论——关于“圣人之道”的不同诠释及其演变历程(59)
史学纵横
李友东:法国历史书写中nation观念之变迁及其规律性探讨(66)
杨 力: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女性:中国性科学萌芽的跨语际分析(77)
付清海: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塑造——以上海铁路管理局为个案的研究(85)
文学评论
王 立:也说“海眼”——还珠楼主深海空间想象及生态共同体思想溯源(93)
陈丹奇:孔子“闻之曰”言论承传模式的生成及演化——以上博简《从政》为中心(100)
尹志兵,侯秀华: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戏剧变革与抗日动员(108)
经济学观察
张颖熙,夏杰长:科技向善赋能共同富裕:机理、模式与路径(115)
龙登高,秦依依:国企源流及其理论启示(123)
刘 涛,袁 毅:去中心化自组织管理的形态、特征及差异性比较(134)
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
孙久文,王 邹: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、难点与路径(142)
吕志茹:集体化时期京津冀协同治理海河研究(152)
社会学透视
·帝制中国乡里组织专题研究·
孙闻博:令史与秦及汉初的县乡行政(160)
耿元骊:结社相资:唐五代宋初乡村生存秩序的自我维系(167)
王 旭:宋代乡的性质及职能再认识(176)
杨国安:书差、税收与秩序:明清两湖乡村赋役征收群体考察(184)
王成豪,慕良泽:(社会治理评估的反思与重塑——基于场域结构转型的视角(195)
学人论坛
彭焕萍,刘念念:出离乱象后的“饭圈”画像——从粉丝追星实践的心理作用机制出发(201)
李伟玉:从社会救赎到国家救赎:北京社会实进会与“社会服务”理念的在地化(1912—1920)(208)
王天歌:“致良知”与“心态秩序”:王阳明与费孝通思想之相通及其当下启示(215)
王克响,崔海龙:基于扎根理论的智慧农业发展模式研究——以北大荒集团为例(220)
第 4 期 目 录
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“三大体系”建设研究
路新生:历史学即人学论(1)
蔡祥元:现象学与中国哲学——兼论中国现象学建构的可能性(12)
王喜旺,马鑫丽:事件的逻辑:开发中国教育史研究思想潜能的工具(21)
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究
庞跃辉,王 希: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丰厚意蕴与实践范式(27)
纪念全面抗战爆发85周年
侯 杰,庞少哲:从“小难民”到“小战士”: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时期的儿童动员(38)
岳谦厚,海 珍:中日军队在中条山会战中的战略战术博弈(47)
新时代新思考
张立文: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抗击疫情中的价值(54)
张宝明: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文社会科学跨度(62)
哲学天地
张 法:艺术分类:产生、演进、成型、问题——艺术分类的理论研究之一(65)
杨大春:现代性进程中的神人之争——从福柯的反思回溯梅洛-庞蒂的立场(73)
史学纵横
张玉海:和而不同:制度史视域下的西夏榷场体制(83)
焦雨楠:继承与蜕变:从经世文编看水治演进(94)
文学评论
杜贵晨:“数理批评”与《娇娜》考论(上)——一个初创理论的简说与新证(100)
方维规:德国早期中国文学史纂中的儒释道(110)
·孙犁小说研究·
陈联记:论孙犁抗日小说的情感叙事(120)
杨 昊,王 宁:论孙犁小说中的抗战与乡土(126)
经济学观察
蔡继明,刘乐易:数字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参与分配方式探析(134)
马蔡琛,赵 笛:基于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(146)
张 亮,樊梦瑶: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新型职业农民“两新融合”机制构建(154)
社会学透视
·社会学视野中的元宇宙专题(上)·
刘少杰:从集体表象到数字表象——论元宇宙热潮的演化逻辑与扩展根据(162)
张 荣:从三农短视频看数字乡村的空间生产与文化激活——以“含山汤猫子”短视频为例(169)
王玉香:社会工作实务本土化及能力建设研究(177)
法学审思
夏 扬:宪法权威的历史塑造与现代表达(185)
阮致远,赵晓耕:近代中国“行政行为”概念的继受(195)
学人论坛
韩 普:新媒体的数字化陷阱及其内在悖论(211)
王依娜:迈向积极老年:西方老年社会福利理论的演进及其对中国的启示(217)
第5 期 目 录
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“三大体系”建设研究
李强,邓湘树: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新探索(1)
李建盛:哲学诠释学与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本体论阐释(8)
迎接党的二十大·
张太原:政策与民生: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之变化(18)
曾鹏,李松有:“以人民为中心”城市发展观的三重逻辑意蕴(28)
特别关注
刘京希:综合性学术期刊所面对的挑战及其回应(34)
哲学天地
严春友:感性作为美的维度:为美学奠基(37)
殷杰,张冀峰:“非个体”与个体观念的松动(50)
王程: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济哲学阐释(61)
史学纵横
黎虎:南北朝皇朝递嬗与社会主要矛盾 (70)
程民生:宋代蓝色的崛起(83)
杨莲霞,庞琳:工商演说:清末天津工商业知识的启蒙与传播(90)
孙方圆:隐喻、图像与习性:中国古代“美猿贬猴”观念新探(97)
文学评论
杜贵晨:“数理批评”与《娇娜》考论(下)——一个初创理论的简说与新证(104)
葛永海,孙立清:论明清小说中“游士叙事”的空间维度(114)
唐萌:从人之中庸到文之折衷——《文心雕龙》折衷观念的塑成(124)
汪湛穹:民间意识形态的悲剧形塑:以《万民安》为中心(131)
经济学观察
刘志彪: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: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(139)
依绍华:新发展格局下多式联运发展模式及对策体系——基于供应链集成视角(146)
王强,刘玉奇:新型消费的理论认知、实践逻辑与发展研究(155)
社会学透视
刘亚秋:社区研究中的田野精神——以费孝通早期实地研究为例(168)
社会学视野中的元宇宙专题(下)
程士强:元宇宙的空间生产与空间正义——以元宇宙“虚拟城市”为例(180)
周骥腾:从虚拟社会化到社会虚拟化——“元宇宙”引发的网络社会拟像秩序变迁(188)
法学审思
胡玉鸿: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底蕴——以传统中国的民本、公正、平等、人道理念为例(196)
屈茂辉,张媞:三权分置下宅基地发展权的法权结构与实现路向(204)
学人论坛
甘兴义:“存在方式”:中国水彩本土现实主义方法论(212)
刘璇,杜方朝: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主要障碍及创新路径(218)
第6 期 目 录
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“三大体系”建设研究
舒习龙:中国近代学人日记视域下的学术流派(1)
侯利文:“党建”社会工作:何以可能?如何可为?——兼谈社会工作的本土化(9)
哲学天地
程志华,王珏:道问学与尊德性折衷于孔子之道——论孙奇逢解决朱陆五百年聚讼的理路 (16)
高新民,郭佳佳:创造力有阴暗面吗?——本有论、超越论、节俭论之争与创造力哲学研究的新论域(28)
陈敬坤:先验偶然性与嵌套问题——对查尔默斯解决方案的辩护(37)
史学纵横
张皓:1936—1946年英国对中国领土达旺地区的侵占及施压(47)
祁美琴,胡晓明:清朝皇帝“执两用中”思想与实践探赜(69)
孟祥菊:官款与民财:清末地方自治经费的筹措及其纠葛(78)
文学评论
王泽龙,王璐:《新青年》译诗与早期新诗音节的建构(84)
杨景龙:李白对唐代之前中国诗歌抒情传统的继承与超越(94)
褚金勇:“异域之眼”与“同文之心”:文化心理学视野下东亚汉学家的学术生产研究(102)
经济学观察
高波,吕有金:中国式现代化道路:理论逻辑、现实特征与推进路径(110)
张杰:强化国有企业对中国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体系支撑力的途径与对策 (119)
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
吕萍,宋澜:协同发展战略下京津冀住房市场的变化及调整建议(130)
范海玉,李汶卓: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绿色发展的契机、困境与进路(141)
社会学透视
陆杰华,韦晓丹: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性别不平等:现实窘境、议题反思与应对路径(149)
张继良,邵凡:乡村治理主体职能结构的调整与优化(159)
朱荟:农村老龄化的西方探索及中国方案——基于研究、实践与政策的三维分析(167)
法学审思
李艳芳,张媛媛:“绿色与绿色”的冲突与协调——基于可再生能源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法律制度矛盾的分析(176)
李杨:著作权法中的转换性使用理论阐释与本土化适用(186)
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
俞祖华,王疆辉: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话语析论(197)
王娟娟,吴汉全:传播、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——以李大钊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》文本解读为中心(210)
学人论坛
刘昱辉,付英伦: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探析(217)
编者注:括弧内的数字是页码。